作者:Vivienne 微微(未來Family專欄作家)父母的愛和付出從沒少過,孩子為何不懂父母的用心良苦?假日的午后,咖啡廳裡最大座位區域裡有對母子正在練習數學,桌面上擺了好幾本的講義和練習試卷。男孩頭埋得比那疊書還低,手搓著滿桌的橡皮擦屑,被媽媽用力地一掌拍下的手背紅通通的。「不好好認真練習,手在幹嘛?還有時間玩?你就是這樣分心,難怪一直學不會!同樣題目一直錯,你到底是想要我怎麼樣?」媽媽推了一下男孩的頭,幫男孩擦汗也把試卷拉平,好讓男孩能夠專心練習。媽媽的叮嚀和男孩的手一樣沒有停下來過,男孩好像是早就習慣似地完全不受影響,照樣能繼續書寫練習。媽媽拿起桌上的錶看了時間叮嚀著男孩「寫快點也要算對,等等還要去上課,否則會趕不及」,男孩推了一下眼鏡轉頭望向媽媽不說話,那個無助又壓抑住憤怒的表情讓人感到很不捨。在一陣催促與忙碌之後,男孩和媽媽收拾了桌面上的書和文具,背起背包拎著裝書的袋子趕著離開去上課。隔著玻璃落地窗看見步出門外的媽媽還是很趕地走在最前面,不時回頭示意男孩動作要快一點,而男孩則加緊腳步跟上媽媽的步伐,沉重且無助。 孩子是不是卡住?「媽咪,我覺得那個哥哥好可憐喔!他的媽媽好兇、好嚴格也好令人害怕。今天不是假日嗎?為什麼哥哥還要去上學?」兒子這樣問我。「你覺得那位媽媽對他不好嗎?」我問。「嗯.....(想了很久),我看到桌上有好多給哥哥吃的麵包、小蛋糕和果汁,剛才他的媽媽也有幫哥哥擦汗,我覺得應該不是對哥哥不好。只是她好像很趕很急的樣子......。」「我也覺得那位媽媽似乎一直在趕趕趕,不過你覺得,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嗎?還是…?」我繼續問。「是想讓哥哥考好一點嗎?讓他的數學都可以算對嗎?」「嗯嗯,沒有錯,你可以感覺到其實那位媽媽是想幫助哥哥,那位媽媽也很用心,哥哥也是很專心地練習,可是......」「喔!我知道了,是方法不對!」我話還沒有說完,兒子就搶著說出他的感受了,而且還完全正確呢!真用心的觀察。很棒!「那你覺得,我教你數學的時候,有什麼方式是不對也需要討論或修改的嗎?」藉此機會讓兒子說出心裡話,並檢視身為父母的自己是否需要做適度調整。「嗯......(又想了很久),我覺得媽咪很好,不會因為我數學不好就生氣我,反而是我自己不會就不耐煩和生氣(你也知道嘛),如果媽咪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想就是『很累時可以幫我洗澡』嗎?因為我上學和寫功課好累,還要自己幫自己洗澡,真的好累!(疑?玩就不累嗎?)」哈哈哈!我忍不住大笑了出來,真不知道這是在撒嬌還是懶惰症發作? 陪著孩子練習的這個場景是不是不算陌生?因為時常在發生?這是我們剛好遇到也看到的真實情況,更是許多家長會和我抱怨的狀況,其實都是一樣的狀況只是不同場景而已。不能否定父母的用心和擔憂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父母確實費盡心思很努力地要幫孩子進步,可是學習知識與能力不能只有單靠練習而已。父母往往忽略了「學習」是要能夠真正地融會貫通、真正地融入在生活中並且活用,並不是「算對」或是「寫對」就好。如果爸媽願意將心裡的擔心的缺口先放在「孩子是不是卡在什麼地方需要幫忙」上,就不會讓因為擔憂而失控的情緒跟著滿江紅的成績一起掉入焦慮的深淵裡,生氣又煩惱了。父母最常問加減法運算和應用題怎麼教了那麼多次還是不會?每次都錯一樣的?嗯,這真的是父母心中很大的問號,這不多寫、多練習行嗎?加減法算式都練習也教過好多遍了,但還是會錯的原因,其實是孩子無法完整地將試卷上的文字、符號和數字轉化成更具體的方式,所以當題目念完了還是不知所以然,即使一句一句分開來唸也還是一樣卡在泥沼裡出不來,不是孩子故意或是不專心而是真的有聽沒有懂啊!前一陣子兒子的百位數加減法風暴已逐漸離去,最近又陷在數學應用題裡哭泣走不太出來,為什麼呢?應用題除了運算之外,還有閱讀能力與邏輯思考的練習運用,最主要的是要能夠靜下心去思考和推理。因為應用題裡的文字都是重要的線索,要如何把這些堆疊在數字與文字裡的謎解開,並不是運用速成關鍵字「總共?就是加法」、「差多少?就是減法」「誰比誰多?就是加法」這樣的簡化方式去學習,這樣粗略的方式去只能求解答,無法真正的理解和運用。舉例1:哥哥有20顆彈珠,妹妹有26顆,在玩的過程中不知道遺失了幾顆彈珠,最後二人加起來剩38顆,請問 #總共 少了幾顆彈珠?孩子用「速成關鍵字」快速作答:20+26+38=84(84顆)舉例2:爸爸用30公分的尺去量烤箱的寬,量完一次30公分後,還有 #剩下 14公分,請問烤箱的寛是幾公分?孩子用「速成關鍵字」快速作答:30-14=16(16公分)以上的作答是不是讓父母快發瘋了呢?數字與數量相信孩子都能理解,但是加入了抽象的文字和問題就讓孩子迷路出不來了(不妨想想有實體照片的菜單是不是比純文字的菜單更讓人容易了解),很多時候孩子唸完題目是不了解題意的,在做題前就不懂題意又怎麼去做運算呢?這時候如果指導者又往「加錯、減錯、不是加、不是減」的方向去引導如何計算或是繼續寫練習題。那麼下一次、每一次遇到一樣的問題,孩子仍然還是會算錯。數學和我們的距離一點也不遠,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和生活習習相關,讓孩子的數學進步、更好。首先,我們不只要把題目拆解成生活情境,還要幫孩子建立具體的關係讓孩子能夠快速連結,例如:帶孩子出去走走、生活化的遊戲、擬人化的角色扮演、將數字變成較易理解的數量和畫圖創作帶入應用題是最好的方式。分享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練習:1.陪兒子在公園玩時,不需刻意很自然地問像是聊天般那樣輕鬆地問,滑梯有幾座幾道?哪一道的滑道最多人排隊?男生比女生多還是少?多幾位、少幾位?(請不要奪命連環問,好像考試的口氣,任誰都會很有壓力,也不一定每次去公園都一定要問,該玩樂時就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別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都是很好的生活化練習。2.將生活花費的一小小部份交由孩子試著管理與登記,我們的伙食用餐費會放在一個小包包裡由兒子管理,每次買菜或是用餐都由他練習支付(我們在旁協助)。3.出遊時的規劃讓孩子參與,計算花費與如何比價?(別當成作業丟給孩子負責,更不要用測驗的方式要孩子完成,請和孩子一起,提高家庭參與度和歸屬感)。4.洗澡時間、起床時間、運動時間、時間週期、星星月亮太陽升起落下的週期、動物冬眠.....今天比昨天早或晚?早了多少分鐘?晚了多少分鐘?....等,整個宇宙裡都是數學的奧秘。將學習更貼近生活也類化成生活的基本能力,孩子對於抽象的問題、數字、文字、符號會更具象化也能活用在生活中,而不是被訓練成解題機器人。慢慢來,一定要慢慢來,照著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速度去幫助孩子,孩子也能夠從日常生活的練習運用裡得到學習的樂趣和滿滿的成就與自信,親子之間必將獲得更多。孩子的成長過程裡總是充滿挫折,這是一定的。教養真的很難,但是更難的是「做父母」。 那些責備、那些練習、那些眼淚和那些夜裡對孩子的種種心疼和抱歉,哪些不是父母對孩子的用心和疼愛呢?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怕給的太少而不小心趕過了頭,超出所能負荷的能力而無法支撐。親子之間的關係不該因為學習而變得越來越薄弱。父母放心一定要相信孩子請給孩子足夠的學習時間與孩子一起保持對任何事的好奇心不論是哪種學習都需要先理解與刻意練習,而這中間的「苦」其實是親子之間互相學習與彼此尊重的重要課題。父母學習理解、同理、尊重孩子,孩子也學習面對問題的能力和理解感受父母的用心和立場。「辛苦」是學習與練習的必經過程,沒有捷徑只有陪伴引導和一起學習,才能夠真正地協助孩子,引導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孩子需要父母支持的力量,鼓勵與肯定會讓孩子發現也願意相信自己有能力而繼續為自己努力。更多未來Family文章>>請戒掉「都是為了你好」的想法,孩子失誤也是一種必經的學習過程,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信任與肯定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huguan54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